close


如果你現在有100元,存放50年,你會選擇哪種資產形式? 存款、房子、黃金,還是股票? 在正確的投資方法下,50年後可能增值多少倍?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種提問一定只是一種假設,並不可能存在。 不過,在我們身邊,長期投資的可能性真實存在,並且,時間跨度超過了50年。
  近日,一名《北京晚報》的老讀者——海淀一位年屆7旬的張先生向本報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:63年前靠區區400塊現大洋,投資於股票市場,今天的市值高達2800萬元人民幣。 14年後,預計這筆資產將超過1億元的門檻。
  2.7萬倍複利回報
  張先生說,他父親在1947年用400塊現大洋兌換了約100英鎊,購買了英國匯豐銀行的股票。
  張先生的父親當年供職的公司名為“民生銀行”(不是今天的民生銀行)。 老人對他說,長江上幾乎所有的輪船都屬於這家公司。
  張先生查閱資料發現,解放前確有一家“民生公司”:“到1949年,民生公司已擁有江、海船舶148艘,航線從長江及其支流開始,延伸到中國沿海、東南亞各國、日本、印度;分支機構遍及長江沿線和中國沿海各主要港口和東南亞、美國、加拿大;員工達9000餘人;此外,還擁有造船廠、發電廠和各港口的許多碼頭、倉庫;投資銀行、保險、鋼鐵、機械、紡織、煤礦、水泥等六十餘項實業,是當時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。”
  這樣看來,民生銀行應該是這家集團的子公司。 為何老人會選擇投資股市,同時又沒有投資在自己的民生公司上? 張先生說,具體原因不得而知,也可能是民生那時沒有上市。 有資料顯示,1947年3月,國民黨政府宣布實施“經濟緊急措施”,禁止黃金及外匯買賣,社會游資都湧向證券市場。
  不過,張先生父親的這筆投資非常英明,民生公司在解放後沒有幾年就公私合營,最後消失了。
  起初,張先生並不知道家裡有這樣的一筆投資。 直到1996年,他的父親去世,才說起有一筆錢,是英國匯豐的股票,臨終時叮囑:“不可動用。”
  “開始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股票,後來在1997年的時候匯豐銀行通知轉息,才知道是匯豐的股權證。”張先生說,股權證像一本小冊子,一共7頁紙,全是英文,看不懂。 如今,這份股權證一直保存在英國的一家銀行。 張先生開了兩個保險櫃,一個存放股權證,另一個用來存放開股權證保險櫃的鑰匙。
  張先生說,他父親在世以及去世至今這63年間從未買入賣出,歷次紅股、轉息,累積到今天,2010年市值是270萬英鎊。
  100英鎊到270萬英鎊,增值了2.7萬倍! 63年復利高達17.6%! 張先生說,以近期英鎊和人民幣的兌換價約1比10.3614(11月30日)來說,270萬英鎊相當於2800萬元人民幣。

400銀元現值多少錢? 結果並未到此為止。 張先生又計算了一下,如果當時400塊銀元沒有兌換成英鎊投資股票,而是作為家傳留到現在的結果。
  張先生查詢了相關的資料,發現市場上老銀元,例如袁大頭,價格在400元到上萬元不等;而民國時期的普通銀元如今市場價格僅在100元人民幣左右。 所以400塊銀元,現總值不過4萬元。
  如以純銀價格計算,一般銀元的重量在26.6克,成色88%至90%,正常銀元會有流通磨損,重量在25.8克左右。 現貨白銀價格在5.8元/克,一枚銀元在140元左右。 400塊銀元今天相當於5.6萬元人民幣。 一個令人尷尬的發現是,普通銀元存到今天,甚至不如白銀的價格高。
  “若以罕見的收藏品計算,譬如是存世量非常少的蘇維埃銀元,資料顯示市場價格為1.5萬元一枚,那麼400塊這樣的銀元則高達600萬元人民幣。”張先生說。 不過,1947年的現大洋,只可能是普通銀元。
  400塊大洋究竟在當時的購買力如何? 有一個模糊的估算方法,就是魯迅的工資和豬肉的對比。
  有學者根據魯迅的收入與當時的物價進行推算,“1913年1月薪俸220銀元,可購買豬肉1122千克,即今秤2244斤;1916年1月薪俸300銀元,可購買豬肉1346千克,即今秤2692斤。”
  簡單說,在當時,一塊銀元可買9至10斤豬肉。 民國早期的銀元都比較值錢,這樣算下來,今天相當於1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。
  算來算去,400塊大洋,可以看做相當於今天的4萬元人民幣。
  若以4萬元人民幣起步算,63年增長700倍,年復合增長率僅為11%,其實並不算太高。 11%的複利,在中國市場上是很多投資人根本瞧不上眼的


400銀元的房產投資猜想那麼,400塊銀元如果配置在另一種今天炙手可熱的資產上,結果又會如何? 是否能夠達到同樣的複利效果?
  有人說,1947年如果用400銀元在北京買下一套宅院,今天也可能相當於2800萬元人民幣的資產了。 不僅可用、可租,而且可以增值。
  張先生又查閱了相關資料。 文史專欄作家李開週對民國時期北京和上海的房價有過詳細描述:在民國十六年,有個老中醫在上海買的一套房子,值兩萬五千銀元。 是幢兩層小樓,底層五間,頂層四間,佔地半畝,有個小院子,相當於獨棟別墅。
  而北京的房子,就便宜多了。 1930年,北平市財政局一個委員會調查與評估全城住宅,評估的結果是小洋樓最貴,每間均價400塊大洋;普通樓房次之,每間均價176塊大洋;四合院瓦房再次之,每間均價130塊大洋;普通平房再次之,每間均價80塊大洋。
  李開週總結原因認為,那時北京房價之所以如此之低,最直接的原因是房多人少。 沒落的故都,當然比不上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。 1930年北京常住人口大約150萬左右(含郊區),而住房卻有119萬間。 房源充足、房價偏低的北京,在民國眾多都市中也是特例。 無論抗戰前還是抗戰後,其他都市如上海、南京、重慶、漢口和廣州,居住成本都遠高於北京。
  “考慮到這些特點,當年北京的私產,敢於投資的,必須是能夠預見到幾年後新政權定都北京,且能夠在半個多世紀後發展成2000萬人口的超級城市。”張先生說。 雖然張先生現在坐擁5套房產,但他認為,1947年投資房產是一筆很冒險的賭注。
  回過頭來,張先生又算了算在上海買房投資值不值:
  “在上海,400銀元就甭想買別墅了,估計買個廁所都不行。就按老中醫的2.5萬銀元來說,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250萬元人民幣。1927年買入,至今83年。佔地半畝,相當於333平方米,今天按10萬元一平方米算,總價格在3330萬元。”張先生公佈了結果。
  但是,250萬元增至3330萬元,83年才增長13.32倍,年復合增長率僅為3.17%,還跑不贏今天的CPI。 “不是買房投資值不值,而是價格合適不合適的問題。”張先生感慨說,這個結果對今天不看價格就買房的人來說,應該有些借鑒意義。
  另外,房產價值真正得到體現,不過是近10年的事情。 也就是說,在過去50年的漫長歲月裡,這一資產的價值無法用貨幣來體現。 在市場功能失效,甚至市場不存在時,價值無從談起。


長期復利的成就帶來巨大的誘惑。 “理解複利的魔力和獲得它的困難時理解許多事情的核心和靈魂。”查理·芒格如是說。 因此,長期投資是不是一定成功? 如果不是選擇了匯豐這樣的企業股權,結果又會怎樣? 張先生自己總結了財富傳承的4大特點:   1.倖存者
  長期投資隱含了諸多的條件。
  匯豐成立於上海,是當年極少數在中國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外國公司的股票。 1949年5月上海解放,上海證券交易所停業,交易市場消亡,同年匯豐撤離大陸。 而股東的身份卻能夠一直保留,殊為不易。
  今天的香港市場有股諺:“存匯豐不如買匯豐”,還有“聖誕鐘、買匯豐”的俗語,主要原因是匯豐在港上市20多年一直回報豐厚,形成只有買貴不會買錯的口碑。 但一場金融風暴,讓很多港人含淚供股。
  張先生反觀自己家的這筆投資,卻是以經歷了解放戰爭、朝鮮戰爭、越戰、1974年股災、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、2008年金融風暴等等重大歷史事件。 可見,“短期”並不能成為衡量業績的主要標準。
  張先生說,現在想來,自己的父親起初也許只是因為眼光較常人長遠一些。 但在跨度長達大半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,只有極少數能夠穿越牛熊、穿越人類偏見、始終倖存的企業,類似匯豐這樣的企業,才有可能獲得長期復利的巨大回報。
  2.戰勝指數。
  比較美國股票市場的研究結果:標普500指數在1957年至2003年間收益增長率為10.85%。 從這個角度看,張先生以英鎊計算的股票投資戰勝了標普500指數。
  3.低摩擦成本
  從1947到2010年間,年復合增長率17.6%,戰勝指數2.7萬倍回報。 其中還包括了低摩擦成本的貢獻。 63年期間所發生的摩擦成本除了繳納紅利稅、紅利再投資的交易費用外,就再沒有其他的費用。
  如果每年的摩擦成本為2%。 這樣,最終的投資結果就只有92萬英鎊;如果每年的摩擦成本為5%,就只有不到17.7萬英鎊了,只有原先的很少一部分。
  4.尋找會下蛋的母雞。
  張先生髮現,即使是罕見特殊的收藏品,例如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蘇維埃銀元,長期看增值速度也比不上匯豐這樣的企業的成長速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交易流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